近年来,胶原蛋白中的细分类别之一——重组胶原蛋白,得益于抗衰老市场的持续扩大,加之抗衰老群体的年轻化态势,作为“全球抗衰老第四级成分”,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加上资本市场的频繁动作和一众企业冲刺IPO的竞速,让一直以来颇为“低调”的赛道,被寄予了“超越”玻尿酸千亿市场份额的厚望。
重组胶原蛋白,这一“后来居上”的新兴成分,热度逐渐超越一众抗衰成分,成为当下抗衰界炙手可热的顶流,其显著的功效有哪些?真的能复刻玻尿酸的成功吗?带着诸多疑问,C2CC传媒推出了《揭秘吧!成分》系列报道,从专研成分和科研壁垒的角度,第一期就将深度揭秘重组胶原蛋白成分背后的痛点、难点和趋势。接下来,就跟着BSS重组人源化_GAF1500祛皱肽_LLA透皮重组胶原蛋白_冻干球-聚源生物详细的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重组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成分最早可追溯到1731年,胶原蛋白之父布兰特(J.Brandt)博士发现:“皮肤的衰老过程,就是胶原蛋白被分解而流失的过程”。
如何补充皮肤不断流失的胶原蛋白,成为全球科研领域争先解决的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胶原蛋白是人体组织器官的主要结构蛋白,广泛存在于人体的皮肤、骨骼、肌肉等组织中,起到支撑、修复和保护作用。目前已知的有28种类型胶原蛋白,约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30-40%,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材料。
在这之中,胶原蛋白根据制备方法的不同,可区分为动物源提取的胶原蛋白和重组胶原蛋白:
一、动物胶原蛋白,主要从畜牧(牛跟腱、猪蹄)、水产品中提取,这对动物本体要求较高,且由于是异源蛋白,存在疾病感染风险和排异反应,安全性有所欠缺;
二、重组胶原蛋白,则是从基因工程的角度和合成生物学的角度,对胶原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定向优化,有助于提高胶原蛋白的亲水性和稳定性,且优化后的胶原蛋白分子量更加均一,拥有良好的组织兼容性,比如皮肤的透过性和生物利用度等。
长期以来,动物胶原蛋白牢牢占据着消费市场的主要份额,但因存在潜在的排异风险和病毒隐患,这一赛道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态势,但伴随着胶原蛋白在基因重组技术上的突破,重组胶原蛋白迎来了迅猛的发展,更是成为了未来赛道的主流方向。
其中的重组胶原蛋白,是指一种胶原蛋白制备类型的统称,具体细分为以下三种:
1.重组人胶原蛋白
由DNA重组技术制备的人胶原蛋白特定型别基因编码的全长氨基酸序列,且有三螺旋结构。
2.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
由DNA重组技术制备的人胶原蛋白特定型别基因编码的全长或部分氨基酸序列片段,或是含人胶原蛋白功能片段的组合。
3.重组类人胶原蛋白
由DNA重组胶原技术制备的经设计、修饰后的特定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或其片段,或是这类功能性氨基酸序列片段的组合。其基因编码序列或氨基酸序列与人胶原蛋白的基因编码序列或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低。
市面上诸如100%人源胶原蛋白、全人源胶原蛋白、人源化胶原蛋白等宣传的背后,其实是一场不同重组胶原蛋白技术的博弈。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是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也有部分修饰过的重组类人胶原蛋白。”丸美生物基础研究中心科学家郭朝万博士接受C2CC传媒&新妆采访时表示,“重组人胶原蛋白是一个全序列全结构的胶原蛋白,技术上丞待突破。”
重组胶原蛋白的技术突破和优势
作为抗衰领域一张亮丽的“新名片”,重组胶原蛋白有别于其他抗衰成分,这也使得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抗衰老第四级”。
相较于抗衰三巨头——玻色因针对皮肤中糖胺聚糖,靶点较为单一;A醇抗衰效果明显,但存有光毒性、刺激性,对皮肤有耐受,并不适合所有肌肤;胜肽虽分子量小,但目前只能通过化学制备的方法生产,易出现化学残留,且多肽精准度不高。
而重组人源胶原蛋白,技术上能做到基因编码序列或氨基酸序列,与人体自身的序列一致,其生物学相容性更佳,具有功效性表现优质、低免疫等优势。
“胶原蛋白作为皮肤中含量最大的蛋白,可以进行序列的设计,通过靶点研究控制分子量,进而达到抗衰效果。”郭朝万博士表示,“现阶段,重组胶原蛋白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市面上Ⅰ型或Ⅲ型重组胶原蛋白,大多以单一型别胶原蛋白的某一段氨基酸序列为模板进行重组表达,其蛋白活性较单一,无法解决产品功效的多靶点化和多效性的问题,且产品效果持续性较差。”
为了进一步夯实品牌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竞争优势,众多企业和品牌纷纷围绕自身的专利技术对重组胶原蛋白产品进行创新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