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生前仅用5分钟,画出价值2000亿的世界名画

这是1956年,毕加索仅仅用了五分钟,就创造出了一幅价值2000亿的世界名画。

毕加索其人

毕加索全名巴伯罗·毕加索,除了是个广为人知的画家,他其实还是一个造诣颇深的雕塑家。也正是这个身份,才有了他后面画风的突变。不过这是后话,我们放在后面说。

和所有出名的艺术家一样,“天赋异禀”是他们最基础的底色。童年时期毕加索就展现了自己超凡的绘画天赋,当时左邻右舍都知道他这么一个“小天才”。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又有如此高的天赋,尤其是父亲自己也十分热爱绘画,毕加索的父母当然是全力支持孩子的绘画之路的,因此小小年纪的毕加索是受过正儿八经的美术教育的。

不过天才之所以能被称为天才,当然注定了他和普通人不一样。从进入美术教室的第一节课开始,毕加索就是班上的“刺头”。在禁闭室呆着成为毕加索童年求学时期的家常便饭,不过对他来说,这可能反而是一件好事。每次被送进禁闭室,面对只有一套桌椅和一堵墙的小房间的时候,毕加索都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他将在这里随心所欲的进行创作。

虽然禁闭室狭小的空间密闭而无趣,但毕加索脑海中丰富的世界已经足以填平这几个小时的时间,甚至每次被带出来他还会意犹未尽。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年仅八岁的毕加索完成了他的第一幅油画作品——《斗牛士》。

“以我观物,万物皆浊我之色彩”这句话用来形容毕加索作品的几个时期再合适不过了。都说一个人的作品最能体现人心,这点在毕加索的画里也同样如此。初到巴黎的时候,这位画家经历了自己事业生涯的一段低谷。如果你注意观察过他1900到1903年之间的作品,就会发现他这一时期的画作,从画布到人物、到细节都充斥着浓郁的蓝色基调。

英文单词的蓝色其实还有“忧郁”的意思,而这一时期的蓝色也代表着贫穷和世纪末的悲哀。这一时期的毕加索的画作和他后来的风格其实差别很大,这时候他的画还充斥着现实,充分的表现着下层人民的消瘦和孤独。当时的他正经历着挚友去世的痛苦,又受到莫奈等画家的影响,才成就了他这种忧郁的画风。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蓝色时期”,毕加索一路走上了绘画的巅峰。

我们目前提到毕加索最先想到的其实更多的是他的超现实主义,这也是他后期一直追寻的风格。从蓝色时期到超现实主义,这期间其实他经历了不少环境以及心境的变化。从追求现实的的描绘,到如雕刻般立体的追求,再到具体和抽象的结合,最终全部凝聚成为超现实主义的画风。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其实是被很多圈外人所不看好的,所有的作品整体上充斥着割裂、诡异和怪诞。

《毕加索的秘密》

以普通人的思维来看,我们对这些艺术家的艺术转变无疑是无法理解的,但有这样一部纪录片,恰恰就满足了我们对于毕加索艺术创造前构思的好奇。这部由法国导演亨利·乔治·克鲁索拍摄的纪录片《毕加索的秘密》真实的记录了。这个少年成名的画家,完整的绘画过程。这也是唯一一次,我们能够以如此独特且近距离的视角和这位画家相处。

事实上,如果不是对毕加索本人或者对艺术特别感兴趣的人,对这部纪录片应该不会感官很好。这部纪录片用了大量的篇幅展现毕加索的绘画过程,并不像其他故事类电影一样拥有趣味性的情节支撑,看起来难免会索然无味。但如果细细品味,你也可能会看到一个与人们印象当中完全不同的毕加索。

从影像资料里可以看到,毕加索是一个有些干瘦的老人,此时他其实已经七十多岁了,但这并不妨碍他仍然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从他闪着光的眼睛里,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他一生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实际上在这位以拍摄犯罪片著称的导演克鲁索之前,有过不少导演都希望能够为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拍摄一部电影,但毕加索其实并不喜欢镜头,或者更准确的说,他不钟情于除了绘画之外的任何东西。也正是因为如此,这部影片拍摄完成后成为了一部国家级的珍宝,此后再无关于毕加索的影视资料。

一个多小时的影片里,我们不断看到画布更替,整个纪录片的前半段,毕加索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一部又一部作品。在这部分里,我们能听到导演和这位画家的对话,在仅剩的五分钟里,这位画家将以极限的速度再次完成一幅大作。

和他前面的笔触一样,他的每一笔都落在了观众意想不到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落笔在画布上最先出现的是三个圆,紧接着这三个圆就变成了三朵形状怪异花。但这显然并不是这幅画的终点,之后这位画家笔锋一转,花朵就幻化成了一条小鱼。然后是小鱼变少女,少女变公鸡,公鸡最终又变成了一种我们难以解释的物种。

他的每一次落笔都让人无法捉摸,这或许也是毕加索的毕生追求,他让自己的作品打破了学术派画作的常规,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自由。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一次落笔后停下。五分钟的时间,这幅画就这么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神秘莫测,但又无法否认它价值2000亿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毕加索作画的过程中,看到几次拍摄被打断。这位画家经常要停下来自己调制颜料的颜色,学过美术的人应该清楚,虽然绘画过程中少不得调色,但遇到大型场合的颜料其实是可以提前调配好的。像毕加索这样临时调颜料也确实不多见,这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他的画其实更注重“随心”,绝不会被某一种东西就此禁锢。再加上他的每幅画都用色大胆且跳脱,如果交给旁人来调,可能也达不到让毕加索满意的效果。

不过这位大师在这部影片里的创作,其实也被现代不少人拿出来质疑,他们觉得这些似乎看起来像小孩子的随意涂鸦。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质疑其实是对的。因为毕加索本人后来也公开说过:“十三岁时我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但到70岁时,才能画得像个孩子。”这些看似离奇古怪、意义不明的背后,其实正是人性另一面最真实的天真烂漫。

电影的内核

不得不说,毕加索这份“返璞归真”的率真,一直到今天还是不少艺术家的毕生追求。其实很多人不能理解导演拍摄这部影片的用途,如果说仅仅是为了拍摄毕加索作画的过程,完全可以让他老老实实待在自己画室,让摄影师就此拍上一天。但这次的拍摄不但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拍摄的,毕加索本人还要只穿着下半身,去面对难耐的酷热及聚光灯的强烈照射。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作画的过程中,这位大艺术家脸上的汗。不过他似乎一点也不在意,对他来说,此刻他满心满眼都是自己眼前的画布。很显然,导演的初衷并不是让观众学习如何“优雅”的作画。

我们需要的是,从毕加索一笔一划的笔尖上,跟随着他思考的痕迹,去观察一位艺术家在创作中的思想意识。毕竟如果只要我们看作品,现在的博物馆里比比皆是,这部影片又怎么可能被奉为瑰宝。这其实是对我们普通人好奇心的一种满足,我们无法深入探究诗词歌赋这些艺术品的诞生。但毕加索舞动的笔尖,让我们得以一窥艺术大师的思想风潮,至于是否参悟,便靠的是个人的天赋问题了。

当然,毕加索的绘画方式大胆,导演的拍摄手法同样也很大胆。黑白胶胺片的拍摄、艺术家抽烟的手、黑暗的环境、白色的画布、游动在画布上的画笔,相辅相成的展现了一个神秘莫测,但又坦陈率真的艺术家形象。这样特立独行的风格大概也就是为什么毕加索愿意花费时间,出演这部纪录片的原因。

不过也有人觉得这位艺术家的私生活过于不检点,也许是一生风流,经历过不少情感,他的画中总是出现一些赤裸的女性形象。据说他曾经为了让模特配合,手段十分强硬。当然这些秘辛是否属实,我们无法证明,就算毕加索本人情感生活丰富,但这也不能抹杀他在艺术领域的天赋成就。

可惜的是,这部纪录片因为过于大胆,自诞生后就被封禁了很久,虽然最后得以解封,但其中毕加索创作的二十幅作品,却在之后都被销毁了。这些作品其中不乏一些寓意深远的画作,尤其是在后半段在毕加索的建议下,大胆的用回油画颜料后的作品。如果当时留下来,到今天应该也算是经典了。

索性这位艺术家是位高产的画家,他一生总计留给这个世界近37000件作品。作为一个画家,他从没停止过探索,可以说,整个20世纪,能够像他这样,不断改变,又能保持初心。


POS机办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