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的传统印象里,中医是“慢郎中”,擅长调理慢性病,对于急症、重症则往往束手无策。然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中医科柯清林主任医师近四十年的临床实践中,这一观念被彻底颠覆。他指出:“这是一种深刻的误解。中医绝非仅仅能‘调’,更能‘治’。其疗效的关键,不在于病的急缓,而在于辨证是否精准,论治是否得当。一旦药证相符,其效如桴鼓,同样可以立竿见影。”
破旧立新:为中医“正名”,疗效是硬道理
柯清林主任坦言,之所以会产生“中医慢”的偏见,一方面源于中医在慢性病、功能性疾病调理方面确有优势且疗程较长,给人留下了固有印象;另一方面,也因市场上一些不规范的治疗稀释了中医的精准性。
“真正的中医大家,从来都是‘急慢兼治’的高手。”柯清林主任举例道,在古代,中医同样是处理急症的主要手段。《伤寒论》等经典中充满了对发热、剧痛、暴泻等急症的论述,一张“麻黄汤”发汗解表治高热,一剂“承气汤”通腑泻热救急症,其效甚速。而在他的专业领域——肿瘤治疗中,中医的“速度”更是体现在关键时刻的“力挽狂澜”。
辨证精准:中医起效的“加速度”
为什么有的治疗见效慢?柯清林主任一针见血地指出:“核心在于‘辨证’不准,‘论治’自然有偏。好比钥匙不对,永远打不开锁。”
他分享了两个在肿瘤治疗中“立竿见影”的案例:
1.快速止呕:一位患者在化疗后出现剧烈呕吐,西医止吐药效果不佳。柯主任诊察后,判断其为“胃虚痰阻、冲气上逆”,立即施以《伤寒论》中的“旋覆代赭汤”加减。患者服药一剂后,呕吐频率大幅降低,两剂后基本平息,得以继续接受化疗。
2.速升白细胞:另一位患者因放疗导致白细胞急剧下降至危险水平,打升白针后效果不稳定。柯主任辨证其为“气血两虚、脾肾不足”,予大补气血、健脾益肾的方药。患者一周后复查,白细胞数量稳步回升,乏力感也明显减轻。
“这些都不是慢功夫。”柯清林主任强调,“只要抓住了‘证’的本质,用药精准,身体会立刻给出积极的回应。中医药在缓解癌性疼痛、控制癌性发热、消退胸腹水等方面,同样能起到不逊于西医的快速缓解效果。”
论治有方:中西医结合的“组合拳”
柯清林主任认为,在现代医疗背景下,讨论中医快慢已无必要,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让中医在最合适的时机,以最精准的方式介入,与西医打出漂亮的“组合拳”。
在急性期:当患者面临手术、放化疗时,中医迅速介入“保驾护航”,目标是“减毒增效”,快速处理副作用,保障西医治疗的顺利进行。这时,中医的角色是“突击队”,追求速效。
在维持期:当进入康复和防复发阶段,中医则发挥其“治本”和“调体”的优势,通过缓慢而持续的调理,改变体内的“癌环境”,筑牢防复发转移的“堤坝”。这时,中医的角色是“守卫军”,追求长效。
“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一个优秀的中医,必须懂得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患者的个体情况,灵活调整策略。这才是真正的高级辨证论治。”柯清林主任说。
结语:让世界看见中医的“速度与激情”
柯清林主任最后总结道,“中医不是慢郎中”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需要每一位中医人用精湛医术去证明的事实。这要求我们既要沉下心来,深研经典,领悟古人的智慧;又要放开眼界,融汇现代医学知识,让辨证论治更加精准化、客观化。
他的临床实践,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他用一次次“立竿见影”的疗效,为患者解除了疾苦,也为中医的正名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更看到了一位现代中医敢于打破偏见、用实力说话的“速度与激情”。
专家简介:
柯清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近40年来深耕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领域,尤擅运用中医药快速解决放化疗毒副反应(如呕吐、骨髓抑制、放射性炎症等),以其精准的辨证和显著的疗效,深受患者信赖,被誉为“既懂慢调、更善快治”的现代中医名家。
如有患者想要咨询的,可以扫下方二维码